对于阅读我需要自我检讨的是,我并没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。我读书比较随性,有时一年能读五六十本,有时一年凑不到十个指头。但总得来说,加起来这些年还是陆续读了不少书。今天特地从过去书单里精心挑选了十本写点书评,也算是对这些书的回顾和总结。
- 《悉达多》
– 作者:赫尔曼·黑塞
– 国籍:德国
– 著作时间:1922年
《悉达多》讲述了一位名叫悉达多的年轻印度婆罗门(僧侣)的故事。他离开家乡,放弃了传统的宗教生活,去寻找个人的精神觉醒和自我实现。在旅程中,悉达多经历了禁欲主义的苦行僧生活、肉欲和物质主义的诱惑,以及对生命和爱的深刻领悟。小说的高潮在于悉达多通过内省和与河流的交流,领悟了宇宙的统一性和生命的本质,从而成为了一个自渡而渡人的摆渡人。
赫尔曼·黑塞创作《悉达多》的背景与他个人生活和精神危机紧密相关。这本书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,这是一个黑塞个人经历了深刻变革和内心斗争的时期。他出生于基督教背景的家庭,他的祖父母是去印度传教的传教士,他一度也遵守自己的父母的命令去神学院上学,得到 的却是宗教对人的精神的残害,因此他脱离了宗教。(其实宗教和信仰,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。我主张信神而脱离宗教。)因此这本书虽然讲述的似乎是佛教徒的故事,但我看到的,却是一个基督徒的成长。从宗教中挣脱出来,回归生命本身,是沉沦,是自救,是需要付出代价,也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勇气。
如果您正在寻找深层精神意义和个人成长道路,我相信此书也会引起您的共鸣。
- 《局外人》
– 作者:阿尔贝·加缪
– 国籍:法国
– 著作时间:1942年
从MBTI分析,我的性格类型属于INFJ。和众多INFJ一样,我非常喜欢黑塞和加缪的书。《局外人》是加缪的代表作之一,也是存在主义和荒诞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品。
《局外人》的主角是名叫梅尔索的阿尔及利亚法国人。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,讲述了梅尔索对生活的冷漠和疏离感。故事的转折点在于梅尔索在海滩上意外杀死了一名阿拉伯人。随后的审判不仅是对他的罪行的审判,更是对他的品格和生活态度的审判。最后,梅尔索被判处死刑,死于他对社会常规的漠视和对生活本质的异化感。
这本书使我意识到,我也是一名“局外人”。虽然很辛苦戴上诸多面具,试图取悦别人,但我的核心是冷漠和自洽。这本书让我勇敢面对自己,了解自己的真实感受,即使这意味着与周围人有所不同。
知道自己是谁,并接受这一点,是一个重要的个人成长过程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存在方式,而《局外人》提醒我们,即使在感到与世界格格不入时,也需要找到个人的意义和方向,尽管这样做的过程中可能会感到孤独和艰难。
加缪是个天才,他的很多书我都非常喜欢。另一本我推荐的是《鼠疫》。
- 《小王子》
– 作者:安东尼·德·圣-埃克苏佩里
– 国籍:法国
– 著作时间:1943年
这是一本值得读N遍的书。我年轻的时候就读过这本书,第一次读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感觉,可能那时候经历不够。近年来因着自学法语,我反反复复用中文、英文、法语研读了此书很多遍,才真正感受到了本书的层次和深意。
书中的金句比比皆是。
比如他写爱和情感的本质:
“ 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楚。最重要的东西,眼睛是看不见的。”
比如说他写悲伤:
“当你非常悲伤的时候,你就会喜欢看日落。”
“我那天看了四十三次日落。”
比如他写情感的连接:
“麦子对我是没用的,麦田也不能给我什么。我对麦子的声音也是无动于衷。但是你有着金色的头发。所以一旦你驯服了我之后,这就会变得奇妙。麦子,这是金色的,会让我想起你。我将喜欢风吹麦浪的声音……”
比如他写死亡:
“我没法带这个躯体走。这太沉了。”在黑夜最后的一刻,小王子说。
《小王子》表面上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,但其内含的哲学和人生观寓意深远,远远超出了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。书中的各个角色,比如小王子、飞行员(我)、玫瑰、狐狸、酒鬼、商人、地理学家、灯光调节员、国王、蛇,都有对应的哲学象征意义,可以让读者反思,真的值得一读再读。
- 《月亮与六便士》
– 作者:威廉·萨默塞特·毛姆
– 国籍:英国
– 著作时间:1919年
好的书就是,当你合上之后,它会一再来到你的面前。
刚读完《月亮与六便士》的时候我感到懊恼和不安,原因我对它最初的印象非常负面。
书中的主人公查尔斯·斯特里克兰德放弃舒适的中产阶级生活,抛妻弃子、背叛朋友、不惜违背社会的道德和人际交往的原则,去追求他自己的艺术梦想。最终,他找到了自己的艺术乐园,并在自己的艺术圣殿之中完成了伟大的作品。然而他是有麻风的,他死了,丑陋而孤独。随着他的死,他伟大的作品连同艺术圣殿也付之一炬。
其实《月亮与六便士》这本书里,既没有月亮,也没有六便士。《月亮与六便士》的名字来源于英国《泰晤士报文学增刊》刊发对于毛姆的长篇小说《人性的枷锁》的书评,称这部小说的主人公菲利普·凯里和许多年轻人一样,“为天上的月亮神魂颠倒,对脚下的六便士视而不见”。月亮指的是,高高在上的理想。六便士指的是世俗的生活。毛姆喜欢这个说法,于是就有了这一书名。
我也很喜欢搞艺术。疫情期间有段时间我沉迷于画画,把自己关在家里画了大半年的画。沉迷的结果就是连我女儿的读书和吃饭时间我都会忘记。这是我不能容忍的。因此我只好放弃仰望月亮,转而继续低头捡我的六便士,这是身为一个母亲应尽的责任。
转而细想,不管是抬头仰望月亮,还是低头捡六便士,结局都是一样——正如所罗门王所说的:虚空的虚空,凡事都是虚空!
这样,这本书逼着我更深入地思考和探索,我们到底需要什么,怎么样才不虚空。
我想了又想,想了又想。我的答案可能会让一些朋友失望。
我说,人需要神。
- 《瓦尔登湖》
– 作者:亨利·大卫·梭罗
– 国籍:美国
– 著作时间:1854年
《瓦尔登湖》描述了梭罗在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附近的瓦尔登湖边的小屋中,过了两年多的简朴生活。在这样的生活中,精神的享受却更丰富而深刻。
读完这本书的结果就是让我成为了一个极简主义者。当然,《瓦尔登湖》的核心思想并非极简主义,这是有区别的。但我当时并不了解这一点,只是借着《瓦尔登湖》的后劲,又阅读了很多与极简主义有关的书籍,并在2017-2021这五年时间里实践极简主义。到后来,我意识到极简主义者的狭窄和不宽容,于是放弃了极简主义,当然,这是后话了。
从今日的角度来看《瓦尔登湖》,我认为把它当成繁忙现代生活的调味剂可能更加合理。梭罗在书中记录了瓦尔登湖的四季变化,反思了时间的流逝以及孤独生活带来的内省机会,这些描写既具有哲学深度,又有诗意美感,在读的过程中是非常享受的。
- 《罗马人的故事》
– 作者:盐野七生
– 国籍:日本
– 著作时间:
吸引我去了解罗马人的故事的,是《圣经》但以理书里面的大人像。有解经学者提及说,大人像从金头、银臂、铜腹、铁腿到半铁半泥的脚,是各个帝国变更的预言。比如金头代表尼布甲尼撒统治下的巴比伦,后被银臂即玛代波斯代替,接着是铜腹希腊,随后是铁腿罗马。于是2019年我开始阅读相关历史。这一期间我读了《新月余晖:失落的古巴比伦》、《世界帝国史话:波斯帝国》、《亚历亚大:伟大的征服者》、《后马其顿征战史》等一系列历史书籍。《罗马人的故事》是看过以后印象最深,得益最多的。
《罗马人的故事》一共有十五册,看起来似乎有点让人忘而生畏,读起来却一点都不生涩。它详细讲述了从罗马共和国的崛起到罗马帝国的衰落的历史。作者是个日本人,盐野七生,她从东方视角审视西方历史,这种跨文化的视角为我们理解和解读罗马历史提供了新的维度。她通过深入浅出的历史研究和生动的叙述方式,为读者呈现了罗马历史上的重大事件、重要人物和社会文化变迁。
罗马帝国虽然已经随着东罗马帝国的消亡而消失在历史的大海中,但罗马帝国政权的影响今日还在,甚至一部分可以被企业管理借鉴。因此,《罗马人的故事》也被很多企业家热捧,象中国的企业家俞敏洪和王石等都推荐过这本书。
无论你是需要了解罗马的文化、政治、哲学和艺术,还是希望从此书中得到对现代生活的启示,我认为此书都是值得一读的。
- 《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》
– 作者:保罗·科埃略
– 国籍:巴西
– 著作时间:1988年
有一句网络流行言说,男人至死是少年。这话只对了一半,因为,女人至死也是少年。《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》和《小王子》的相似之处就是,都在呼唤我们内心中的那个少年。
这本书讲述了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安达卢西亚牧羊少年的故事。圣地亚哥梦见了一个关于在埃及金字塔附近埋藏的宝藏的梦。为了追求这个梦境,他离开了熟悉的生活,踏上了一段寻宝的旅程。最后,他在最绝望的时候意外找到了埋藏的宝藏。
这本书提醒我们要追随自己的梦想,听从内心的指引,要勇敢面对生命中的困难和挑战。
很多时候我们老了,不是生理上老了,而是思想上认为自己老了,不是吗?最好的办法就是变回少年,继续上路,继续寻宝。
“当你真心渴望某样东西时,整个宇宙都会共谋帮助你实现它”。
- 《女孩之城》
– 作者:伊丽莎白·吉尔伯
– 国籍:美国
– 著作时间:2019年
《女孩之城》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940年代的纽约市,讲述了年轻女子薇薇安·莫里斯的故事。薇薇安来到纽约,在一家名为“莉莉剧院”的剧场工作。这个剧场充满了魅力和活力,也充斥着丰富的性爱和自由精神。在这里,薇薇安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冒险,包括一系列浪漫的遭遇和坏到极点的遭遇。随着故事的发展,她逐渐了解了爱情、友谊和个人身份的实际。
其中让我最感动的一段话是:“世界不是直来直往的,长大的时候,你以为事情会按照某种方式进行。你以为有规矩可循。你以为事情一定是什么样子的。你想要直来直往的生活。但世界才不在乎你的规矩或你的信息呢。世界不是直来直往的,薇薇安。永远都不会是。我们的规矩一文不值。有时候,世界不过就是发生在你身上了而已,我就是这么想的。人只能尽全力,往前走。”
从这本书我Get到的三个点是:
- 经历最坏的事情也可以努力去做最好的自己
- 什么都可以丢,专业精神不能丢
- 对自己忠实,包括欲望
- 《蒙田随笔》
– 作者:米歇尔·德·蒙田
– 国籍:法国
– 著作时间:1580年
想读书作学问吗?读蒙田!
想恋爱结婚吗?读蒙田!
想立志吗?读蒙田!
想寻死吗?读蒙田!
想有信仰吗?读蒙田!
想学习交际应酬吗?读蒙田!
蒙田出生在1533年,算起来对应的是中国的明朝中期了,想不到时隔近500年,读起来依然如同与一位老友面对面交谈一般,亲切、平实、搞笑!照现在流行的话,我果断圈粉了!
他说:人生如梦,我们醒而睡着,睡而醒着。
他说:我需要三件东西:爱情、友谊和图书。然而这三者之间何其相通!炽热的爱情可以充实图书的内容,图书又是人们最忠实的朋友。
他说:凭个人浅见去判断真伪,那是狂妄。
他的金句太多太多。
多嘴一句:读蒙田之前最好有圣经、希腊、罗历史马做底子。不然可能读起来很累,很多东西没办法理解。
- 《有闲阶级论》
– 作者:桑顿·维勒
– 国籍:美国
– 著作时间:1899年
维勒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们互相攀比,不断追逐财富,进而炫耀财富,并由此赢得尊敬、荣誉和社会地位的进化史。他在《有闲阶级论》书中提出了“有闲阶级”的概念,指的是那些不需要从事生产性劳动就能维持生活的社会群体。他探讨了这个阶级如何通过消费行为来显示其地位和权力。
如果《瓦尔登湖》把我带入的极简主义的实行(而后变为精神极简主义),那么《有闲阶级论》又让我反思跟我个人有关的,比如我的兴趣爱好、个性、品位、品质、优雅的举止、风度等等。如果《瓦尔登湖》是一面镜子,那么《有闲阶级论》是一把利刀,它雕刻我的思想直到发痛。
但我想,这就是读书、读好书的意义吧!
以上就是我推荐的10本书!希望您也喜欢!